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永生”的“数字生命”,你能接受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45: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2023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图恒宇为了陪已经去世的女儿丫丫度过“完整的一生”,将她的意识存储并上传到“数字世界”之中。短短两年时间过去,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让科幻电影中的天马行空悄然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仅需一张照片、一段音频,就能让逝去的人在数字世界中“永生”,甚至可以模拟逝者的语言风格和思考方式与人交流。“AI复活”这种新的祭奠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慰藉新途径;但同样有质疑声音认为,“AI复活”挑战传统生死观念,会带来社会伦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如何避免虚拟慰藉造成现实伤害,如何防止技术滥用导致作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探究“AI复活”产业如何健康发展。

和“数字生命”跨时空对话

不久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明星用AI技术让妻子的父母“复活”,虚拟形象说出跨越时空的一句“我爱你”,让妻子潸然泪下。有网友评价,这是“最高级的浪漫”。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等关键词发现,提供类似服务的商家并不少,不少产品价格低至个位数。据商家介绍,这些商品有的可以根据消费者提供的图片生成短视频,有的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定制语音回复,还有的可以根据逝者的音频模拟发声。有部分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很真实,让我很感动”“AI复活技术神奇,让逝去的记忆重现”。

“这只是‘AI复活’的初级版本,如今的科技水平已经可以实现数字生命的实时对话功能。”业内人士表示,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AI复活”不但能够实现声音和画面的还原,还能实现实时“视频通话”,帮助逝者在数字世界中实现“重生”。

天津市民张先生用一款名为“灵遇”的App,实现了同逝去的爷爷“视频聊天”。他介绍,只需将已逝亲人的照片、声音和背景资料录入并进行数字处理,即可生成数字人物,声音和样貌还原度都很高,甚至可以用方言进行交流。“家人们都觉得爷爷仿佛还在身边。”张先生说。

“灵遇”App负责人高玮介绍,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已经很强,“灵遇”App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拟人化主动性交流、模拟视觉与情绪识别和永久记忆等功能,拓展了用户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沟通方式。尽管该App刚上线两个多月,已有近万名用户注册,数百人使用了“数字生命”付费功能。

高玮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复活”的呈现方式将更加丰富。“可以预测,人与多模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高玮说。

打破“生命界限”并非易事

“‘AI复活’挑战的是人们对死亡的传统认知。”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慕梅表示,尽管“AI复活”建构起超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模式,让生者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情感慰藉,实现了传统祭奠方式的革新,但新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当人们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时,虚拟慰藉很可能带来现实伤害,受到情感困扰甚至出现心理或生理疾病。桂慕梅表示,生者如果难以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就会影响在现实世界里对真实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生活。

“‘AI复活’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心中传统的生死界限。”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林晓同样表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意识的消亡,这个自然过程不可逆转。新技术的出现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影响基于传统生死观念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警惕AI滥用带来的法律风险。”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彬表示,AI“复活”技术的应用包含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其中包括且不限于肖像、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生平经历等身份识别数据,若出现泄露隐私或损害名誉的情况,逝者的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明确,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法律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此前曾有部分商家或粉丝为求流量变现,未经授权利用‘AI复活’已逝明星,不仅让生者反感,还涉嫌违法。”王彬说。

高玮等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滥用的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这项技术的本质是利用AI技术对人的容貌、声音和表达进行复刻,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助‘数字生命’恶意侵权、深度伪造实施诈骗。”他说。

如何更好拥抱“数字生命”

“‘AI复活’逝者要遵循近亲属‘知情同意’原则。”这是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多位受访者表示,AI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使用时要避免对逝者近亲属造成二次伤害。

“必须捍卫家属希望和逝去的亲人安静告别的权利。”桂慕梅说,“AI复活”技术应用必须守住法律底线,相关行为必须符合公序良俗,确保逝者家属权益不被侵害。高玮也认为,相关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确保在用户明确授权和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提供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相继施行,对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规范,但“AI复活”产业的相关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改进监管理念和方式,多举措防范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

“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一样,‘AI复活’同样要显著标识生成内容,避免公众混淆。”王彬表示,平台和企业要守好第一道关,在信息采集和使用上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逝者信息构成侵权,监管部门也要跟得上市场变化。各方齐抓共管,逐步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生态。

尽管目前相关技术还无法实现更高维度的交互反馈,但该产业已经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巨大价值潜力。“人工智能在与人的情感交互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做好技术进步和社会伦理的平衡考量,确保技术服务于人,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林晓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思源)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

    阮一帆 彭娅珲当代大学生身处科技指数级发展、文化多元交融与社会思潮更迭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严峻,引发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关注。传统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存在覆盖面有限、精准性不足等局限。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语境和新方案,高校须以安全为底线,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大学

  • 国际观察丨“关税战”静默期 欧美贸易摩擦暗流涌动

    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29日电 题:“关税战”静默期 欧美贸易摩擦暗流涌动新华社记者单玮怡 丁英华 张兆卿美国关税阴霾下的欧美经贸关系近期又起风波。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认定美国苹果公司和元宇宙平台公司违反《数字市场法案》,要求其限期整改并支付数亿美元罚款。美方对此激烈回应,称欧盟此举是“经济勒索

  • 回民第一小学:动手学数学 实践促思维

    大象新闻记者 龚丰硕 通讯员 李文文/文图4月27日,管城回族区回民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组结合课本知识,为孩子们安排了以“寻找生活中的大数”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用“找一找,说一说”的形式,搜集生活中的大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本次主题活动聚焦于“寻找生

  • 数字化转型开启可计算的世界

    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信息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人脑是信息化的主体,语言和文字是载体,经过人脑计算,持续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之后电脑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效率和进程。现在,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计算机辅助信息化阶段进入计算机主导信息化阶段,这一过程即数字化转型。

  • 创作自由还是侵权行为?记者调查AI生成内容乱象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孙悟空大战诸葛亮”……这不是新版《红楼梦》和《西游记》,而是AI技术“魔改”下的经典名著。近日,一段“赛文奥特曼版诸葛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爆火,网友调侃:“AI把经典玩坏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艺术重构形式被催生,从影视二次创作、AI歌手翻唱到绘画风格模仿,A

  • 被震楼三年8楼住户首次发声:已搬走 希望跟7楼和解 不要影响还在居住的邻居

    4月21日,广州日报独家原创报道的《7楼8楼闹矛盾9楼住户躺枪被震楼3年》引发全国热议,一度登顶微博全国热搜第一。4月22日记者跟踪报道,独家采访了支先生和受影响的6楼和10楼住户。4月23日,此前拒绝记者采访的8楼住户连先生联系记者,讲述与7楼矛盾的前因后果。连先生说,8楼是买的房子,他和家人已搬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