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微短剧带动“影像化旅行”:产生逻辑与实践启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7:33:00    

作者:杜雨璇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2月号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40.3%的用户认同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自身主要的消费渠道,27.9%的用户“会因为看短视频/直播去某地旅游”。视听作品成为影响受众出行的重要因素,也在线上促成了观众与取景地的“初遇”。网络微短剧契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能够迅速触达观众的内心,对宣传和发展地方文旅具有很强的拉动性,也再次印证了媒介、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从媒介地理学角度探析“影像化旅行”这一现象的形成逻辑,对媒介和地理环境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并就此现象提出有关微短剧传播与文旅方面的研究启思,尝试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消费新模式,赋予更多影视文旅作品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媒介地理学与网络微短剧

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高质量文旅主题微短剧,推动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例如,微短剧《一梦枕星河》讲述苏州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对古城的现代化保护,《那个重逢的夜晚》将福建省美丽的平潭岛安利给了屏幕外的更多人。“影视化旅行”对于熙攘都市里的人群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对自由生活、世界广度的全新探索。

微短剧成为城市变迁的重要写照,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地真实的地理环境,这与媒介地理学聚焦人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不谋而合。关于媒介地理学,国内最早是在1992年学者邵培仁所著的《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中引入,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和媒介的相互关系。在此视角下,“影像化旅行”现象是取景地与微短剧创作之间相辅相成的结果,拍摄微短剧能从侧面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背景,微短剧的拍摄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使异地的人们能够获得相同的地方归属感。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影像化旅行”现象的产生逻辑

(一)时间维度:共享城市记忆,营造深刻的媒介影响

古往今来,人的记忆需要特定的符号载体才得以传承:从古代的图画、音符、文字,到现代的银幕、影像、视频。大众传媒进入社会生活之后,记忆开始在传承国家、民族历史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短剧用影像符号重塑即将消逝的城市文化记忆,如河北文旅发布的微短剧《回到崇礼》以小切口讲述了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城市发展变化,让观众更为清晰地建立起对崇礼这座城市的认知。在影像的颠覆和重塑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感受各地的历史文化,进而萌生实地旅游的意愿。

意大利学者罗西曾说,“城市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及载体”。相比于文字,影片的形式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微短剧鲜活生动地记录着城市之变、时代之变,使得在历史长河中失去位置的城市记忆找到了栖身之所。河北文旅发布的微短剧《等你三千年》,即用爱情故事引出邯郸“一座等了您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文化。

(二)空间维度:突破空间边界,塑造流动的城市地理

城市的空间是当地文化的承载体,新型媒体的介入会极大地拓展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网络微短剧通过镜头画面的展示,将取景地生动积极的形象广泛传播给观众。正如梅罗维茨所言“消失的地域”,微短剧突破了现实物质条件的限制,跨越文化的差异、地域的距离,让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享受同一片城市记忆。

媒介并不是感知时空的唯一方式,微短剧也只是将部分故事碎片搬上了荧幕。于观剧者而言,局部的描写会激发他们不断求知探索的欲望。当人们发现影片内容不能满足时,会选择类似本雅明的方式,亲眼去观察当地的人群和文化,成为取景地的“漫步者”。

(三)地方维度:改变场所认知,满足在地体验情感需求

网络微短剧能让观众在无形中开启取景地的“云旅游”。如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巧妙地将四川乐山的非遗美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剧情。微短剧的故事内容承担了部分旅游宣传片的作用,促使观剧者向旅游者的身份过渡,实现从取景地到打卡地的有效转化。

此外,观看者在线上持续性观看行为中,也培养形成了数字地方感。数字远程体验需要通过在地体验的支持和积极回应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观众实地模拟剧照、模拟情节、模拟角色,能够有效满足其在地体验的情感需求,帮助观剧者在现实空间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情感回忆,由此平衡感知上对现实世界判断存在的误差。

(四)景观维度:重构真实地理,搭建拟态化城市景观

微短剧将千万里之外的景观与风情呈现于观众眼前,然而观剧者看到的是经过编导和摄像师选择与取舍之后的景观。例如,山西首档文旅奇幻系列微短剧《心灵奇旅》将“历史文化的穿越”重新定义,以一条故事主线串联多个历史景点、多位历史名人、多个文化故事,影片所呈现的内容与真实的地理景观有一定偏差。

此外,微短剧能使观众体验到那些原本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如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取景的微短剧《如果AI》,将科幻元素与现实议题相结合,涉及多个场景。技术的赋能使得取景地的价值不断外延,真实空间的影响却慢慢减少,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相信媒介所构建的地理空间,并愿意前往取景地拍照记录。

“影像化旅行”现象的实践启思

(一)提高影片内容质量,深度融合文旅要素

从现有的微短剧作品来看,大多数剧作仍将取景地当作简单的背景板,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若想获得观众长久的喜爱与支持,应将影片与文旅资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不仅为地理景观所吸引,更因地理景观中蕴藏的人文故事而感动。网络微短剧的开发应以当地文化为灵魂,通过文化这一纽带将影视元素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创作者应坚守初心,避免产出同质化、低俗化的作品;拍摄者应投入真实情感将旅游元素与故事情节合理匹配,使其成为塑造主人公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

(二)提升当地旅游形象,避免出现“滤镜破碎”

微短剧和文旅的结合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创,如保留微短剧的拍摄场景,为游客提供可以重温的物品和道具等,将自然与文化景观跟微短剧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各地在打造城市旅游空间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将微短剧的短暂热效应转化为经典旅游目的地的长尾效应。例如,湖南卫视播出的短剧《你的岛屿已抵达》,取景地与剧中意境高度相符,拍摄期间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管委会、常德市城发集团免费提供拍摄场地和配套服务,成为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结 语

微短剧通过宣传本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将线上线下的观众聚集在一起,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带动形成城市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本文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影像化旅行”现象,研究表明微短剧通过影像符号将真实的地理景观向拟态景观过渡,在虚拟空间中塑造观众的数字地方感,由此吸引观众实地旅游打卡。未来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形式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强化媒介对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意义,让流量变“留量”。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2月号,原标题为《微短剧带动“影像化旅行”:产生逻辑与实践启思》。

相关文章
  • 提高城市品质!长治43个城建重点项目火力全开

    盛夏时节,长治市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热潮涌动。高新大道道路建设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主城区雨污分流管网铺设昼夜不停,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楼院焕发新颜……今年上半年,长治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集中开工4批43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5.75亿元,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跑出“加速度”。快

  • 潍坊推介官组团出道,为“宝藏城市”全网种草

    7月25日,潍坊市召开媒体推介官、行业推介官、网络推介官座谈会。42名“更好潍坊·媒体推介官”、20名“更好潍坊·行业推介官”、20名“更好潍坊·网络推介官”代表齐聚一堂,为“更好潍坊”建设凝心聚力、发出强音。打破传统边界,重塑叙事方式潍坊在山东发展格局中地位显著,其特色可概括为“4321”:GDP

  • 取得积极成效!商务部新消息!事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

    中国商报(记者 贺阳 文/图)7月2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目前正好满4周年,4年来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相关培育建设。“4年来,这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五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

  • 清廉典故进机关首场展演活动在济南举办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来彬 济南报道7月24日上午,由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清廉典故进机关集中展演首场活动,在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各省直机关部门单位的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接受廉洁文化的洗礼。多元形式展廉洁,沉浸体验

  • 2025年泉州世界遗产日系列活动即将启动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周年。以“科技助力保护利用,文物赋彩美好生活”为主题,泉州将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涵盖启动仪式、互动体验、研学交流、文艺展演等多个类别,主会场与全域联动相结合,全方位展现泉州世遗的独特魅力与当代活力。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 主

  • 当歌声成为GDP

    这个夏天,越来越多演唱会开唱。当荧光棒的海洋随着乐声掀起阵阵波浪,当万人大合唱的声浪如山呼海啸直抵耳畔……在那一刻,无论是追忆炽热青春,还是感受音乐魅力,情绪会穿透整个场馆,直直打入每个人胸口。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演唱会的风吹向了更多群体。数据显示,2025年张学友重庆站首场购票观众中,40岁以上人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