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汇川区汇川大道中段的遵义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正仔细巡查厌氧池设备,确保一切运行顺畅。

作为守护中心城区河道上游(董公寺、高坪街道片区)水环境的关键一环,这座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的污水厂,去年完成了一项重要升级:处理范围从单一的生活污水拓展至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协同处理,工业废水占比不超过总量的20%,服务范围也延伸至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入驻企业。

“自去年9月5日技改通水试运行以来,虽然总处理规模保持每日3万立方米不变,但其‘消化’能力更加综合高效。”遵义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工艺调控人员吴培昊介绍,经过先进的A²O工艺深度净化,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的再生水,已不再是简单的“达标排放”,而是变身为宝贵的资源。


排放出来的水回用于高坪河的生态补水、工业园区的生产冷却,甚至延伸至洗车场、消防用水和绿化冲洗,实现水资源循环再生。

在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停车场车棚上铺设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厂内的人工湖旁,工作人员正对逆变器进行清灰和线路检查,保障人工湖上的光伏板高效运行。
“项目于2022年4月开建,8月实现逐步并网,充分利用厂房屋顶、蓄水池和空地,年发电量可节电400万度,节省电费240万元。”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设备保全处处长林金华说。

光伏发电项目只是这家企业绿色能源版图的一部分。该公司强大的余热发电系统,将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本直接排放的烟气余热“吃干榨净”,用于烧锅炉产生蒸汽发电,年发电量高达7400万度,可节省燃煤2.146万吨,减少5.62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覆盖公司约40%的外购电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光热互补”模式。

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开乾介绍,企业在减碳增效上有着系统性布局:一方面从生产源头入手,创新使用生活垃圾、RDF、污泥等可替代燃料,替代了约15%的燃煤消耗,年节省燃煤3万吨;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每年可循环利用超过27万吨的社会固废垃圾,有效减轻环境压力。
自2014年起,该公司在绿色能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投入已累计达2.5亿元,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国家级“能耗领跑者”,既实现了减排目标,也优化了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还积极响应“电动贵州”政策,今年与贵州金元合作推进充换电站项目,加速厂区运输车辆“油改电”进程。目前原料运输端的电动化覆盖率已达20%以上,预计到年底将提升至40%,进一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
当污水变“活水”、烟气化“绿电”、固废成“资源”,汇川区正在书写一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来源:聚焦汇川
编辑: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