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王支书的“枇杷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1:25:00    

春末夏初,瓜果飘香。4月24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万亩枇杷喜迎丰收,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抢“鲜”供应市场。

“你能看到这么多枇杷,那都得感谢老支书。”正忙着交易的果农王伟说,村民丰收增收的背后,离不开这位老支书的辛苦付出。

老支书名叫王春立,今年六十多岁的他精神矍铄,带着群众足足干了30年才退下来的他仍干劲十足,村里人都尊称他为“老王支书”。

王春立采收枇杷 唐波 摄

九盘村坐落于北盘江畔,是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较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石漠化影响,土壤贫瘠,遇到干旱年份,甚至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许多农户不得不靠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耕地少得可怜,都是石头里面夹着土,要靠土地赚钱不可能!”说起过去的九盘村,王春立深深地叹了口气,“大家刨土旮旯、搞坡改梯种点玉米,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王春立说,老百姓大部分的收入,多是举家外出务工得来。

“春节能见人,年后家家空。”王春立回忆道。

王春立的枇杷种植始于2014年。那年他从镇里打听到,有一个“珠防工程”项目在邻镇实施不下去,上级部门正在想办法进行调整。“他们整不下去,不如我们来!”王春立向镇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

他没想到的是,困难接踵而来。

第一件事就是种什么的问题,干部思想不统一,老百姓也不积极。王春立说,自1989年到2014年间,樱桃、水蜜桃、香蕉、柑橘……他自己都试种过了,为此还曾经欠过有关部门的扶持款2万多元。

经过深入分析当地气候地理特点、多方外出考察调研和学习后,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王春立决定引进五星枇杷,引导农户发展枇杷种植。

2014年,跑到项目的老支书开心地回村开展宣传枇杷产业,白天带着干部到各组播放枇杷种植的宣传视频,晚上挨家挨户交心谈心作动员。然而,群众难以接受这个“稀罕物”,还提出了很多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以前发展的那些产业好多都死火了,这个也失败了怎么办?”

“枇杷哪儿都有,种出来卖给谁啊?”

“大家都没有技术,怎么种得好?”

“你都快退休了,以后怎么办?”

面对乡亲们七嘴八舌的提问,王春立心里着急,却也无法一一解答。只是他心里知道,九盘村想要发展,不能再犹豫了。“大家相信我,先种上试试,如果最后不挣钱,我个人按玉米的价格赔偿!”他又向群众拍着胸脯保证,并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率先栽种。

王春立向记者展示他种植的枇杷 唐波 摄

“当时下这样的决定,也是有赌的成分。”王春立回忆说,以前失败让群众失去信心,但也积累了许多的种植经验,“发展枇杷种植的海拔、气候条件这些都成熟,市场需求也大,应该能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老支书带头种下第一棵五星枇杷,村干部、亲朋好友也逐渐发动起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年的九盘村就种植了第一批近2000亩的枇杷“试验田”。

枇杷种下去了,后续管护一点都不能大意。王春立像看护孩子一样看护着这2000亩枇杷树,找来专家现场指导种植技术、收看新闻了解相关政策、未雨绸缪修建蓄水池……

2015年,王春立离开了工作30年的村“两委”班子,“卸任不卸责,继续干。”他直接在自己的一百多亩枇杷园盘下废旧的电站工房,住在枇杷园里,实时观测枇杷的生长。

转眼到了2019年,第一批种植的枇杷树迎来盛产期,“那几年枇杷行情红火,第一批人都赚到钱了,有些人隔几天就要去银行存一次钱。”老支书对记者嘿嘿一笑,“我种的3000多棵树,就收入40万多元!”

枇杷的效益有这么好?原来,九盘村平均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光照充足,是典型的沿江低热河谷气候,为枇杷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这里的枇杷成熟早、口感好,既能“抢”早上市场,还因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

看到别人成功了,群众终于相信枇杷也能在荒山上开花结果,纷纷提出要扩大种植规模。随后的几年间,九盘村枇杷以每年约2000亩的面积逐渐扩大。2023年,九盘村发展枇杷种植1.6万亩。

九盘村万亩枇杷种植基地 唐波 摄

规模化的种植需要充足的灌溉水源,为了解决灌溉问题,历任的地方政府和村“两委”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着手修建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形成“五纵一横”的灌溉体系,管道总长30余公里,在浇灌覆盖面上实现纵横延伸,同时利用山坡陡峭的地势,采取“山顶引流+山腰拦水”的蓄水模式,保障了旱季灌溉水源供给;挑选土质薄弱、岩石多的地段挖设排水沟,将水流引入小型蓄水池,实现蓄水排水一体化融合,保障了灌溉水源的“来处”。

同时,九盘村还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进行种植、管护等经验分享,老支书还将枇杷园发展成省级的家庭农场,成为指导群众种植、现场教学核心产业园。

随着产业短板的不断补齐,枇杷产量上来了,品质提升了,九盘村的枇杷也慢慢地打响了名声,来自四川、湖南、浙江和重庆等地的大量客商进村收购枇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近年来,老支书和村干部们乘胜追击,依托万亩枇杷园,谋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让产地变成了市场,村里还发展有农家乐,收入显著增加。2024年年底,九盘村枇杷盛产面积7000亩,产值逾1400万元,老支书的“枇杷行”成效逐渐明显。

如今,看着村旁16800亩的五星枇杷,老支书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儿子王清山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成为新的“领头羊”,老支书一家为九盘村发展继续奋斗。谈及下一步打算,王清山说,“产业起来了,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乡村居住环境,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让老百姓的生活好上加好,日子甜上加甜。”

采访手记

树挪死,人挪活,只要有信心,荒山能生金。曾经石漠化的大山既是阻碍九盘村发展的劣势,也可以是助推九盘村发展的优势。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一代代党员干部的不断探索下、规模化种植枇杷、解决灌溉问题,后续推动农旅结合发展乡村经济……九盘村没有望荒山而兴叹,而是因地制宜,从劣势中找到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山区乡村发展的路子。

如今的九盘村,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正以乡村治理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随着六安高速花江大桥开通,桥旅融合的发展,九盘村未来可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宋洁

三审 陈俎宇

相关文章
  • 省农能中心参加首届农村能源行业发展大会并作典型交流发言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_工作动态】4月23日,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聚焦农村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首届农村能源行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围绕农村能源民生工程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低零碳乡村建设、农村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展示及典型经验

  • 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头茬西瓜上市 邀您来采摘

    近日,在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苏双楼村罗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一排排西瓜大棚错落有序地排列田间。大棚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掩映在翠绿的藤叶间,犹如翡翠般晶莹剔透,令人忍不住想开启这场"舌尖上的甜蜜之旅"。走进基地,瓜果飘香,大棚内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果蔬相继上市,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游

  • 文化中国行|从石缝到星河:沂水县高庄镇乡村书房的阅读奇迹

    什么是阅读?有人说阅读是谷种埋进黑土的沉默等待,是花椒枝丫在晨露里轻轻舒展,是老纺车转过岁月时的悠悠回响。在沂水县高庄镇门庄村层层梯田之间,那青瓦白墙的乡村书房,正把这些等待、舒展与回响,酿成照亮山洼的星河。门庄村乡村书房小朋友们“共读一本书”走进高庄镇门庄村,一条条醒目的“锄头种庄稼,书本种未来”

  • 遇见你丨健身“连姐”卢怡蓓 全职妈妈“炼”成专职教练

    刚刚视频中这位玩转各种健身器械的大姐,名叫卢怡蓓,今年50岁,在浙江杭州生活11年了。当同龄人开始规划退休生活时,卢怡蓓却开启了她崭新的人生。8年前,作为全职妈妈的她第一次到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举铁。在两年时间里,卢怡蓓考取了国家职业健身教练认证,成为一名健身教练。在健身教

  • 旬阳市 | 红军镇人大:“随手拍”为民解忧

    近年来,旬阳市红军镇人大在代表履职实践中积极探索“随手拍”小程序的使用,人大代表通过“随手拍”小程序帮助群众解决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深的日常生活中的“小微急”问题,代表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人民群众民生小事的解决,以代表的力量助力全镇民生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丰积社区林家坪安置小区内一处排

  • 区公安分局高桥派出所完成新建搬迁

    区公安分局高桥派出所完成了新建搬迁,进一步强化了高桥镇的公安力量。走进位于高桥镇疏港路7号的高桥派出所新址,记者看到,派出所内部布局合理,指示牌清晰明了,服务窗口更是整洁有序,警务人员正热情地接待着办事群众。据介绍,高桥派出所新建搬迁项目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新址占地面积达16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