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便率先开设付费药物咨询门诊,探索药师深度参与临床的新模式。2016年,医院又在全省率先建立抗凝门诊,集中管理抗凝治疗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险。
在传统诊疗模式下,这类患者通常先在医师门诊确诊并接受初步治疗,若出现复杂的用药问题,再被转至药师门诊咨询;药师提出药学建议后,患者还需返回医师门诊开具处方。频繁的往返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畅,且多数情况下,医师与药师需反复沟通才能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为简化流程、解决用药难题、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医院药学部提出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药学服务4C理论,即“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确保医药患有效沟通(Patient-Communication),从而提高患者诊疗便利(Patient-Convenience),降低患者诊疗费用(Patient-Cost)”的药学服务理论,并开设付费抗凝联合门诊,让医师、药师与患者在同一诊间面对面交流。联合门诊运行后,患者往返次数明显减少,诊疗费用有所下降,抗凝治疗达标率显著提升,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获得患者、临床和行业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在抗凝联合门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医院药学部也注意到,临床上还有一大批患者面临类似的用药难题,如抗肿瘤治疗期间并发心脏病的患者、西部地区并不少见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受炎症性肠病困扰的患者、用药疗效欠佳的咳喘患者、缺乏系统管理的更年期女性、孕期用药风险高的癫痫患者,以及多病共存、治疗复杂的疼痛和感染患者。
这些患者和抗凝患者一样,都需要医师与药师面对面协作,共同为其制定更精准的诊疗与用药方案。基于4C理论,医院药学部开始向更多疾病领域延伸服务,与多学科团队联合,开设涵盖3个维度、9个方向、11个专科的付费医药联合门诊,探索多维度、全链条的用药管理新模式。
整体而言,医药联合门诊通过路径化、个体化、精准化和信息化等创新举措,显著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用药安全性、依从性和满意度,更年期综合征、肺动脉高压、炎症性肠病等患者的疗效均有显著提升。
医药联合门诊运行以来,更年期妇科内分泌联合门诊建档患者症状缓解率达到100%,心外科肺高压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存率和心功能明显改善,82%的炎症性肠病联合门诊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对于医药联合门诊,医生满意度均超过90分(满分100分),患者满意度在85分以上,整体复诊率高达69.98%,反映出患者对这一模式的高度信任。许多患者在回访中表示,联合门诊让他们少跑了路、少走了弯路,更能在一次就诊中获得完整、精准的用药指导。与此同时,门诊量逐年增长,处方合理率稳步上升,患者依从性显著提高。
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4C理念,医院药学部打破了药师单兵作战的局限,跨越服务人群与模式的边界,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构建了多维度、精准化的医药联合门诊新生态。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探索药护协同、药患协同服务模式,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用药安全贡献力量,也为医药联合门诊模式的实践与推广提供经验与参考。

文: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韩丽珠
编辑:孙艺
审核:孙梦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