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分享其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引发各界热议。据封面新闻报道,孙先生经本单位批准同意后兼职送外卖,平均每天送3个小时,一天能赚100多元,并大方表示,“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
一说起公职人员,很多人会投以羡慕的眼光,认为其手捧“金饭碗”,认为其生活优渥。殊不知,不少公职人员尤其是基层公职人员,并不像大家看上去那么光鲜体面,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在生活的压力和重担面前,很多时候基层公职人员“也差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职人员送外卖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在于人们对外卖小哥和公职人员的角色反差津津乐道,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对公职人员能不能有兼职以及副业收入是否合法合规存疑。其实,单就孙先生兼职送外卖来说,其向单位进行了报备,且经过了单位批准,不仅不存在违规之说,更体现着制度的温情。
个案具有特殊性,但是透过这样的个案却更彰显出规范公职人员兼职的可行性。如何让公职人员兼职不再被议论纷纷?如何使公职人员兼职不影响政府公信力?其实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堵住后门,二是要打开正门。
所谓堵住后门,就是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条例》相违背的,不符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的,就要令行禁止、严厉查处。利用“公家”资源结交的社会关系“揽私活”,作为市场监管干部却入股餐饮平台等等,这样的所谓“兼职”显然见不得光,是直接的或变相的权力寻租,肯定会影响政府形象,口子坚决不能开。
所谓打开正门,则是要明确公职人员兼职“白名单”,让公职人员知道哪些兼职可以,并接受监督。比如,当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如跑滴滴、送外卖、业余撰稿等副业在多地都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兼职可以,最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规范起来,并根据社会发展动态调整,这样公职人员兼职就运行在了阳光之下。
当然,公职人员兼职在不违规不违法的同时,还有着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不影响本职工作。如果从事的是制度所允许的兼职,但是却因为副业透支了本该用于主业的体力、精力,影响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单位就要及时扯袖提醒,公职人员就得做出取舍。
目前来说,公职人员兼职还是新鲜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制度还在探索,一些边界还待明确。尽快将制度建立起来,让“合规副业”走在阳光之下,让公职人员勇敢做“斜杠青年”,基层公职人员既能更体面地生活,也能更充分地体验“烟火之气”,于家庭于工作而言无疑都是利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永维)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