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万吨“海上巨无霸”出港记 青岛引航站完成大型海工装备引航任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8:55:00    

4月27日,在青岛引航站的精心保障下,无动力驳船“海洋石油229”轮载运着大型海工装备模块,在主拖轮“海洋石油681”拖带下安全驶离青岛海西湾武船麦克德莫特码头,自青岛海西湾起航前往下一港进行调试工作。

青岛引航站完成万吨海工装备引航任务。青岛引航站供图

引航团队克服多项技术难题

无动力驳船“海洋石油229”轮装载的模块,是为澳大利亚建造的深海油气开发设备,包括结构、管线、电仪等专业组块,总重约33100吨,长218.8米(含火炬臂),宽99米,高119.7米(含火炬臂),面临极限吃水9.5米、狭窄水域和湍急水流等多重严峻挑战。为确保该模块出港安全,青岛引航站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引航站副站长张法多次带队参与调研,会同海事部门、港口企业多方会商引航方案,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引航保障服务。

本次引航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度。吃水深度创纪录,9.5米的吃水深度接近航道极限,潮汐计算必须精确到厘米级;通航环境复杂,港内水域狭窄,最窄处仅能容纳船舶单边预留30米的空间;水流条件恶劣,作业时间窗口适逢大潮汛,最大流速超过3节,对船舶操控构成严峻挑战。青岛引航站组建7人引航团队,采取“多岗协同、分段控制”的作业模式。山东工匠、高级引航员盛晓强负责总体指挥,其余6人分别监控船位、拖轮配合及应急准备。7艘拖轮以“三前四后”的队形提供全方位动力保障,在关键转向点实施“拖轮集群作业”,确保万吨巨轮在有限水域内精准转向。盛晓强表示:“每一个指令都要考虑船舶惯性、水流变化和空间余量,是对引航技术的极致考验。”

为全球引航业贡献中国智慧

此次作业中,青岛引航站首次全面启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引航辅助系统”,通过实时三维水文建模、船舶运动轨迹预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引航员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同时结合青岛智慧引航服务系统,利用“船、岸、海”进出港通航环境感知技术、“商船—拖轮—码头”多主体协同辅助靠离泊技术,大幅提升引航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力保证无动力驳船“海洋石油229”轮安全离泊。这些创新实践正在形成可推广的“青岛标准”,为全球引航行业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相关文章
  • “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启幕 创新设计“科技+产业+文化”沉浸体验体系

    招聘会现场,百余家企业与博士面对面洽谈。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杨健  早报9月9日讯 9月9日,由青岛市委组织部、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第十二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在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作为青岛招揽高层次人才的“金字招牌”,本届活动以“智汇青春之岛,博引活力未来”为

  • 前8月323.5万游客海上看青岛 精品航线重塑旅游方式

    暑期落幕,青岛海洋旅游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1—8月,海洋旅游客运联合运营体共计发船5.17万航次,同比增长35%;载客323.5万人,同比增长80%;在运力与客流双提升的同时,服务品质与游客口碑实现双丰收,市场美誉度持续攀升。“海上看青岛”开辟新航线今年暑期,青岛海上旅游的热度如同黄海之滨的夏日

  • 长江材料半年营收5.13亿,净利增5.03%,现金流大涨16.83%

    长江材料于8月15日晚间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10.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7338.12万元,同比增长5.0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169.06万元,增幅达到6.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8亿元,同比增长

  • 8月17日《山东省海洋预报》:黄海北部将有1.0-1.5m的轻浪到中浪;黄海中部将有1.0-2.0m的轻浪到中浪;渤海将有0.8-1.2m的轻浪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6日讯 17号,黄海北部将有1.0-1.5m的轻浪到中浪,浪向南;黄海中部将有1.0-2.0m的轻浪到中浪,浪向南;渤海将有0.8-1.2m的轻浪,浪向南。请大家减少海边休闲娱乐,适当开展海上交通航行以及捕捞作业。闪电新闻记者 魏敬雨 报道

  • 大风蓝色预警!阵风7级以上!

    锡盟气象台8月15日8时13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锡盟将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

  • 我国首艘!交付了

    记者从中船集团获悉,7月13日,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综合科考船“同济”号在上海正式交付。“同济”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2000吨级新一代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科考调查,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同济大学着力打造的“海上校区”。与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