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刚开始我的思想还有点转不过弯,现在又没有连阴雨,好好的不让我在家住了,非得叫我住到‘大队部’。”7月23日,处于太行深处的济源王屋镇东西山村村民王世聪说:“现在明白了,这是党和政府为咱好,担心咱的安全出问题哩。”
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山区往往因地质地貌复杂,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出现山洪、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济源全面落实“叫应”机制,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并组织转移群众避险。

济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永强介绍“叫应”机制: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由以往容易被忽视的短信通知改为电话通知,而且直接通知到群众本人,确保预警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
在东西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成为村民的临时安置点,会议室、活动室等功能室干净整洁,被临时改造成村民的“家”,村民各自的生活用品摆放有序。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喜说:“村里所有处于地质灾害点和住在土坯房、切坡房及窑洞的群众,已通过‘叫应’机制全部转移到这里。”

为保障转移群众住得安心,王屋镇政府在临时避险点配备了纯净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救生衣、雨靴等防汛物资,绷带、担架等医疗物资,并安排专人负责群众的饮食、住宿和医疗保障。
东西山村村民赵常江说:“原来住的是单门独户,现在住到这里又安全,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又开心,像一大家子一样,感觉挺好的。”王屋镇党委书记卢雪鹏说:“我们实地走访到每一家,制定‘一户一策’避险转移方案,采取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目前已妥善转移安置涉及30个行政村的130户216名群众。”

济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需要转移的人员分为山区和平原区。对山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房住户,一是分散到市区自行安置或投靠亲友,二是集中到村委会,三是集中到属地敬老院等机构。对于平原区所有具有安全隐患的土坯结构房屋住户,必须进行转移安置。截至目前,已成功妥善转移群众262户494人,全部安置在安全的临时避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