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今年8月,李雯雯入职南京市六合区法院城东法庭刚满3年。3年来,她一路从青涩懵懂的“小白”,迅速成长为一名法官助理。“这离不开导师的倾力相助。从如何跟百姓打交道,到传授审判经验,都是手把手指导,还给我疏导情绪,帮助我全方位提升。”李雯雯说。
她说的“导师”,就是城东法庭庭长王菲。近年来,南京市聚焦新录用公务员入职前三年的成长关键期,面向全市35周岁以下、科级以下年轻公务员,实施“青苗培优”计划,开展“导师护航”行动,把导师帮带作为新录用公务员历练成长、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新入职公务员的“护苗人”。
“第一粒扣子”系得好不好,导师很关键。李雯雯清楚记得,刚入职时遇上一件由邻里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引发的诉讼。“翻阅众多法律条文,我也没有找到关于充电桩安装的具体解释。”就在李雯雯一筹莫展之际,导师王菲带着她从消防部门找到电力主管部门,再到国家电网地方供电公司,一步步了解相关政策规定,会同相关部门现场查勘。行云流水般的办案思路,让李雯雯受益匪浅,该项诉讼也顺利案结事了。
一年跟着干、两年独立干、三年成骨干,越来越多的“青苗”逐渐挑起大梁。“对导师来说,帮带不仅是‘匠心传承’,更是‘携手共进’。” 一名金牌导师感慨,“每个人都经历过‘新手期’的迷茫,我们不仅要给他们传授工作经验,更要做好陪伴引导,助力‘青苗’迅速成长。”
不久前,南京市首次为新入职公务员导师开班授课。首期培训示范班聚集60名来自市级机关、开发园区、各板块的导师和组织人事工作者,为期5天的培训安排了理论辅导、实务教学、座谈交流、经验分享、参观见学等教学内容。
新一批“青苗”即将陆续到岗,学生还没就位,为何导师先上起了课?“导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作用发挥,影响新入职公务员的成长成色。” 南京市委组织部公务员二处相关负责人道出其中深意。南京市计划通过市级示范带动,各区和部门联动的方式,指导推动各区各单位培养锻造导师队伍,帮助新入职公务员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去年以来,南京市进一步探索年轻公务员全周期培养体系,建立3个月岗前实践锻炼和3年导师制接续培养的“3+3”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安排新录用公务员到街道社区、省级以上重点园区、12345政务热线、信访维稳等重要部门和吃劲岗位锻炼,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中设立帮带课堂,导师在任务领办、课题调研、集中攻坚等方面给予全过程指导,以实战实训提高履职本领。“我带的不少新人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入职前3个月到基层一线、园区企业等吃劲岗位的实战历练,让他们成长不少。”作为岗前实践老师,秦淮区双塘街道组织委员罗蓓很有心得体会。
导师护航,青胜于蓝。近年来,南京市已有1855人参加岗前实践,参与攻坚项目820个、促进成果转化600多个、形成调研课题1370篇、开展为民办实事万余件。
“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效应逐步形成。秦淮区明确单位“一把手”为帮带“第一责任人”,精选一级调研员分领域担任“护航导师”,采取导师靶向指导、业务骨干实战带教、基层一线沉浸锻炼、常态开展谈心交流等多元帮带方式;六合区“润禾助力”计划构建“荣誉导师+思政导师+业务导师+同龄结对”四维帮带体系,选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唐大林等先进典型担任荣誉导师……
“用心系好新入职公务员的‘第一粒扣子’,让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更加充盈。”南京市委组织部公务员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强化帮带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细化导师队伍培养计划,总结完善“导师护航”帮带经验,推动全市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