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史嘉鑫
见字如面
您好!
我最近一直被一种奇怪的情绪困扰着。因为要复习考研,所以,我总是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努力这件事让我十分难为情!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也羞于承认,假装自己“没怎么努力”。
虽然我和同学的关系不错,但总感觉告诉他们自己每天学习很长时间,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情。我甚至会担心,他们会因为我的努力,把我定义为拼命“卷”他们的“卷王”,继而排斥我。这让我觉得心理压力更大了。
我这种心态到底是为什么啊?我该怎么办?是大方承认自己很努力,还是继续保持现在的样子,把自己伪装成“随便学学”呢?希望得到您的解答。
——有些迷茫的小树
为您支招
小树,你好!
你的这种情绪状态很有代表性,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利”。网友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努力羞耻症”——个体为自己的努力感到羞愧,害怕他人看到自己努力的一种心态。它并不是一个心理学临床诊断的专业术语,但这种现象仍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小树,希望我对“羞谈努力”的解析,可以帮助你更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享受挥洒汗水的快乐,继续在学习的路上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学校,有的学生明明每天刷题、泡图书馆、睡实验室,却假装自己“情非得已”“装装样子”“随便学学”。在职场,有的员工明明拼命加班赶业绩,以12分努力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却刻意隐瞒自己加班,在同事面前努力回避……这不禁让人好奇。在传统意义中,努力一直是一件让个体骄傲、让他人敬佩的事情,为何近几年一反常态,变成一件让人羞于承认的事情呢?
“努力羞耻症”的几个原因
认知失调 人们羞于承认自己的努力,主要原因可能是害怕承担失败的结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矛盾的心理。试想,如果自己努力了很久,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最终的结果不如人意,就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失调的认知心理。这种心理会挫伤我们对自我的良好感知。所以,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伤害,我们会否认自己的付出。这样一来,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台阶”。
内群体威胁 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群体中那些表现过于突出的个人,会产生防备甚至是排斥心理,因为突出他人的“努力”可能会反衬出自己的“不努力”。这种现象叫作内群体威胁效应。所以,为了避免被他人排斥,我们可能就会像小树一样,选择隐藏起自己的努力。毕竟,人们可能更喜欢“嘻嘻哈哈”的松弛人设,或对自己利益没有威胁的“摆烂人设”。
模仿 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会选择隐瞒自己真实的学习努力情况。这说明,“羞谈努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群体潮流。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个体主动模仿或者被迫模仿。
自我标签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努力羞耻症”很可能是大众对自己的一个标签化认知,类似“社恐人士”等。虽然它顶着“疾病”的帽子,但更多是一种自我标签化的产物。人们渴望通过一个又一个标签,快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识别同类。
用努力书写人生篇章
为什么要因为努力而羞耻?有人说,日复一日的努力,是生活中最美的风景线。也有人说,用坚持书写人生篇章,每一步都算数。我们应该直面自己的努力,不让内耗的情绪阻挠个人的进步和奋斗。
1. 对自己的目标负责。精神分析学派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努力的意义。我的努力是我的而非他人的课题;类似地,他人的评价是外界的,而非我的课题。基于“谁的课题谁负责”的理念,我们要负责的是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眼光。
有句话说得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兼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我们对目标越清晰,就越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当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可以给1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通过联结未来自我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自我目标的清晰认知,从而更加坚定地努力。
2. 找对“搭子”,一起努力。一个人努力可能容易疲惫,不妨找个“搭子”,这可能会让你更有劲头。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社会促进效应。有的同学在备考研究生的时候会找个“研友”,每天相互监督复习。也有热爱健身的朋友一起找“撸铁搭子”,互相辅助。
与“搭子”一同努力,也是逐渐对“努力羞耻症”脱敏的过程。既然我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那么,互相坦诚努力的事实也就没什么可羞耻的。在努力的路上结伴而行,既可以感受朋辈支持,又可以提升心理韧性。
3. 建立成长性思维。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性思维,强调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成长性思维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帮助我们克服“努力羞耻症”。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努力不是对自身不足的掩盖,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更加主动地掌控人生。你看,努力是一件多么酷炫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更加愉快地接纳自己的努力。
此外,我们不仅要接纳努力,还要接纳努力过程中的不完美。成长性思维将困难与挑战视为垫脚石而非绊脚石,奋斗路上的挫败不是对自我付出的否定,而是积蓄力量,为下一次成功做更加充足的准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重塑正确的“努力观”,培养积极努力叙事的认知习惯,通过自我暗示,肯定努力的价值。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史嘉鑫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Q7REDNE】获取授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