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快易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邀赴中亚开展新能源交流,引起业界关注。
作为包河区重点企业,它凭借在充电技术上的突破性研发,逐渐从本地走向国际舞台。记者走进位于合肥包河经开区的生产与研发基地,实地探访这家企业如何在车间与实验室里,孕育出面向未来的出行方案。

企业在中亚进行交流 。
技术创新写在工厂里的日常
8月20日上午,合肥包河经开区内,一座工业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自动化贴片机快速而精准地完成电路板的焊接,身着蓝色工服的工人们在一旁监测屏幕参数,确保每道工序的稳定。空气里弥漫着金属与焊锡的气味。
这是安徽快易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SMT贴片基地——国内为数不多的充电桩专用电路板生产基地之一。
工作人员徐磊介绍,这里年产能稳居行业前列,所生产的电路板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主控部分。换句话说,从这里走出的每一块电路板,最终都会与无数辆新能源车的“加电”体验息息相关。
“我们设备基本全部采用国际一流的松下品牌,生产线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并通过了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安徽快易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名,边说边指向厂房尽头,“这意味着它不仅能满足普通市场需求,还能适应车规级的严苛要求。”
对于许多人来说,“充电桩”只是街头巷尾的一个公共设施,但在这里,记者第一次意识到:一块电路板背后,承载着整个新能源出行产业链的稳定与可靠。
研发实力是竞争力的核心
和很多制造型企业不同,快易电从成立之初,就把“技术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公司目前汇聚了包括博导、硕导、博士和硕士在内的研发团队,和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保持密切联系。
“企业要想在新能源赛道上长久立足,必须靠创新。”刘名坦言。
在参观研发实验室时,记者看到十几位研发人员正在紧盯实验平台上的数据,调试一款无线充电设备。与传统的有线桩相比,这种新型设备摆脱了插拔动作,只需将车停在指定区域即可自动充电。
“难点在于效率和距离。”徐磊解释,以往非接触式无线充电要么功率不够,要么对位置要求极高,“我们研发的新系统能把传输效率做到96%以上,同时允许30厘米以内的停放偏移。”
这样的成果,意味着未来司机再也不用对准地面的一条条白线而小心翼翼地停车了。

企业厂房。
海外交流带来的新机会
除了在本地深耕,快易电的脚步也迈向了海外。前不久,公司受邀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参加总统投资署组织的新能源专题交流。
会议上,当地政府官员直言,中亚正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和低碳交通建设,而快易电的技术与经验,或许能为当地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供新的选择。
“我们的模式在国内经过验证,也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调整。”刘名介绍,此次交流不仅让外界看到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充电领域的技术积累,也为中亚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于一家成长于合肥的企业而言,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但在快易电看来,海外合作与本地研发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相互支撑的:国内的技术积累,正在为海外市场提供方案;海外的场景需求,也在反过来推动研发进一步突破。
从合肥走向更远的未来
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的当下,充电设施是整个出行生态关键的一环。如何建设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充电网络,正在考验着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
刘名坦言:“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越要坚持研发、坚持创新。”在他看来,新能源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责任——它关乎城市的发展方式,也关乎全球的低碳未来。
走出厂房时,碰到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工程师,他把安全帽夹在胳膊下,笑着说:“我们每天看着一块块板子下线,就觉得像给未来装上了一点点能量。”说完,他推着电动车往门口骑去。厂区里机器还在运转,和城市的晚霞交织在一起,留下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忙碌感。
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