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护“少年的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4:32:00    

原标题:守护“少年的你”

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个以“安全”为名的日子里,让我们直面一个刺痛社会的顽疾——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问题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保护孩子安全,反对校园欺凌,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底线与未来希望。

校园欺凌究其根源,家庭教育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家长过于宠溺,忽视对孩子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有家长过度严厉,导致孩子心理压抑,转而通过欺凌他人来宣泄情绪。学校方面,尽管普遍重视校园安全,但在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上仍存在不足。此外,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文化,如宣扬暴力、欺凌的影视作品、游戏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应发挥关键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将反欺凌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欺凌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此外,加强校园日常巡查,尤其是对校园死角等易发生欺凌行为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控。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各学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就在本月,四川德阳将校园欺凌纳入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被认定者无缘省级示范高中。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对学生欺凌治理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但基于其职能属性限制,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处理很大程度上依赖校方自查,缺乏外部监督力量介入和司法联动。法院、检察院不妨设立专项通道,对欺凌案件优先受理、依法严惩,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表示,“年少不是‘免罪金牌’,没有惩罚就没有警示。”对主观恶性深、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依法惩治。

守护“少年的你”,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当发现孩子可能涉及欺凌行为或遭受欺凌时,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处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大对不良文化产品的监管力度,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反欺凌公益活动,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支持。只有三方齐心协力,才能让欺凌行为无处遁形,为孩子撑起校园安全保护伞。(吴琼)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文章
  • 多名毕业生送来锦旗!首年办学,为何有此实力?高考后,校方这样说

    升学宝今天浙江高考普通类平行录取一段退档录检结束,有的同学如愿以偿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也有的同学和“梦中情校”失之交臂,遗憾惋惜。如果再多个十几分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是临考压力大、考场发挥失常,还是学习节奏太赶?到底要不要重来一次?复读一年值不值?选对高复学校,真的能改变结局!位于诸暨店口的海亮教育高

  • 高中录取通知书混入广告单?官方通报

    7月21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近日,网传我县在高中录取通知书中混入广告单一事引发关注。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核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经核查,我县各高中学校在制作密封录取通知书时均没有放入任何宣传单。各初中学校中,仅有一所镇中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向34名学生在密封的录取通知

  • 思想观澜|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必要前提,而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水平。”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

  • 体验别样生活 收获快乐成长 中小学生“花式”实践过暑假

    7岁的张书颖假期感受田间劳作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了更多时间走出去,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有人回老家感受田间劳动;有人报了夏令营锻炼生活技能;还有人跟着父母体验一线工作……孩子们在“花式”实践中,度过充实而精彩的假期。  1 田园乐趣  7岁的张书颖,就读于青年路

  • 榆次一中与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来源:晋中日报】近日,榆次一中高一学生代表来到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与该校学生开展了一场充满温情的融合活动,让青春在双向奔赴中绽放别样光彩。学生代表提前准备好五彩斑斓的绳线,化身“小老师”,耐心地教特殊教育学校的同学们编织技巧。“先这样绕一圈,然后从这里穿过去……”尽管沟通偶尔需要借助手语翻译,但大

  • 这些兼职不能做!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沦为电诈“传声筒”

    暑假来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不料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记者从北京市反诈中心获悉,近期已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最小仅11岁,最大17岁,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轻松赚钱”背后藏陷阱学生误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